發佈於 2024.11.29

 

地道美食蛋散的前世與今生

 

蛋散不但是廣東人的美食,更是香港俗語常用的詞匯,香港人喜歡用「蛋散」形容一些膽小怕事、沒有出息的小人物。當中的原因,就要從香港地道美食「蛋散」的特點說起了。「蛋散」是一種用麪粉、雞蛋及豬油搓勻,再扭成細絲,下鑊油炸而成的食品,因其香脆可口,入口即化,一咬便散,故廣東人稱之為「蛋散」。也因為蛋散鬆化易碎的特質,像一些軟弱無用、膽小怕事之徒,故坊間就以「蛋散」稱呼這一類小人物。

「蛋散」本名「蛋饊」,屬「饊子」的一種,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小食。「饊子」是用糯粉和麵扭成環形的油炸食品,古時稱為「寒具」。「寒具」起源於寒食節,話說春秋時期(前770-前476或前403),晉文公(1697或前671-前628)曾經流亡在外十九年,幸得一群忠心耿耿的大臣,誓死追隨,終於回國奪得諸侯之位,成就一代霸業。然而,晉文公論功行賞之時,竟忘記了曾救他一命的介之推(一作介子推,?-前636)。介之推無奈之下,帶著母親隱居山林。此時晉文公命人到處尋訪,卻遍尋不獲,最終下令放火燒山,以迫他現身。誰料介之推寧死不屈,與母親在樹林中活活燒死。晉文公悔不可及,便訂立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規定期間禁火三天,不准生火煮食,以紀念這位忠臣。因此,百姓在寒食節期間,要預先準備一些不用生火烹調的食物,當中之一就是「饊子」。因為「饊子」最初是用來渡過寒食節的食物,所以叫作「寒具」。

饊子
 

「饊子」是否源自晉文公的傳說已難以找到確切的證據,但「饊子」擁有悠久歷史的事實則不容置疑。早在北魏(386-535)《齊民要術》卷九就提及「寒具」這種食物,指出它「細環餅、截餅皆須以蜜調水溲面……令餅美脆」,書中註釋補充「環餅一名寒具,截餅一名蠍子」。從記載可見,寒具是一種形狀像細環、香甜脆美的食品,已記載於一千多年前的古書之上。另外,宋代著名詩人蘇東坡(1037-1101)也有<寒具>一詩,以「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的詩句,描繪出搓麵粉後以油炸出深黃色饊子的過程。

明代(1368-1644)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面(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從這些古代文獻可見,「饊子」就是「寒具」,其材料、外狀、鬆脆易碎的口感,均與蛋散同出一轍,不過李時珍所講的是鹹味,我們廣東人的則鹹甜兼具。無論如何,可以斷言「蛋散」就是《齊民要術》所指的「寒具」,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的「饊子」。「蛋散」的正寫應該是「蛋饊」。

《本草綱目》
 

饊子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大江南北,無遠勿屆,不同地區的人都會製作饊子,並因應當地物產和風土人情,使用不同的材料,加入不同的調味手法,當中有鹹有甜,有大有小,各適其適,不一而足,饊子就像西遊記內的孫悟空一樣,分身有術,衍生出千變萬化的口味。小麥麵粉是北方饊子常用的材料,南方則以米麵為主。河北衡水的油炸饊子多呈蝴蝶形狀,徐州的饊子則散發淡淡的鹹味,濟南的饊子會夾在馬蹄燒餅或泡在粥內一起吃,回族的饊子就呈小圓柱形,使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調味,淮安茶饊會加入紅糖,蜂蜜,芝麻等材料,而廣東人的蛋饊,就以麵粉製成,加入雞蛋和豬油,搓勻成麵團後,切碎壓扁,再放入油鍋去炸。

最後,廣東人又為何別出心裁,想出在「饊子」中加入雞蛋的烹調之法呢?傳說某戶窮等人家不夠錢過農曆新年,沒有錢買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去做煎堆和油角。苦無對策之際,靈機一動,隨手在麵粉中加入雞蛋和豬油,製成饊子,怎料錯有錯著,加入雞蛋後的饊子酥軟可口,香脆無比,且散發陣陣的蛋香,這樣廣東的美食「蛋散」就進入尋常百姓家了。

蛋散
 

黃家樑先生

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史教師會副會長、曾撰寫《香港倒後鏡》等專欄,主講香港史、通識教育及歷史教育研討會數百場。著作有《藏在古蹟裏的香港》、《香港古蹟考察指南》、《香港飲食遊蹤》等數十種。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