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東風解凍柳條新
回首兒時記憶,關於春天的深刻印象最多,如除夕年夜飯與壓歲錢、元宵鑼鼓隊與鬧花燈,另有一樣,則是立春日的春餅。福建福州地區的春餅,用麥子磨成的稠漿,在平坦而高熱的餅鐺上快速抹一圈,瞬間成形,圓而且薄;再翻過來稍微一烙,就是一張溫軟如玉片的春餅了。家長買回家來,裹上炒好的合菜餡兒,就是麥香濃郁、散發著鮮蔬氣息的美味春卷了。後來長期遠遊異地,每每懷念故鄉風物,其中必有春卷。立春,也成了生命中溫馨瀰漫的節日之一。當然,自古以來,民間立春吃春卷的習俗,各地都有,所謂「咬春」,多與此相關。杜甫〈立春〉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即是一例。清代揚州詩人林蘇門〈邗上三百吟〉,也說到春餅:「調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一捲之。」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意味著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回大地,生機滿人間,歷來備受重視。吃春卷,只是人們表達美好願景、期待新年順遂的習俗之一。比如宋代詩人王鎡〈立春〉詩,除了寫春餅「生菜挑來葉葉春」,還寫到「泥牛鞭散六街塵」——一項非常重要的迎春儀式。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壯牛犁田、拉車,埋頭苦幹,與民人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之計在於春,新春伊始,農人準備下地耕作,借助鞭打泥牛活動,意在祈福:勸農耕,勤勞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與此相關,又有貼〈春牛圖〉的習俗,其中有柳條——象徵著冬天已去、春日來臨,萬物復蘇;有牧童——代表主管樹木萌芽生長的句芒神,也稱木神、春神、東方之神;最重要的,還有牛——意味著勤於耕作,豐收在望。

立春,不僅催生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促成了眾多清新高雅的文人詩章。中國古代既有傷春的文學傳統,也有頌讚春天、歌詠春光的優美作品。立春,東風解凍,柳絲初發,蟄蟲始動,江河裡的魚兒也漸漸浮游水面。這一派盎然生機,更能觸發詩人的創作興致。因此,歷來不乏頌美立春的傑作。前引宋人王鎡〈立春〉詩,就有「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的美麗詩句。宋代張栻〈立春偶成〉寫立春來臨之際,東風泛起湖面漣漪,草樹吐綠,倒影參差,所以說「春到人間草木知」,生氣勃勃,明媚滿眼。蘇軾〈减字木兰花·立春〉更寫得豪氣勃發:「無限春風來海上」,「染得桃紅似肉紅」。

中國人如此重視立春節氣,原本於樸素的生活體驗、深刻的生命體認。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所謂「農曆」,其實融合了古代的「陰曆」與「干支曆」。前者是依據月亮運行規律而制訂的,後者則是按照星宿旋轉週期而產生的——北斗七星運行一週為一「歲」。一「歲」分春、夏、秋、冬四時,每一季節分孟、仲、季三個月,每個月各含兩個節氣,此即二十四節氣。古人認為,每一週期開始為「歲首」;或以為最遲自秦代開始,就把「立春」視作新年之開端。「立」的意思是「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講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大地,陽氣上升,樹木萌發,正是耕地播種的好時節。因此,包含立春在內的二十四節氣,體現的是古人順應自然節律的一種認識。在生存環境日漸惡化的當今之世,如何禮敬自然、呵護有靈眾生、提升生存質量,中國古人制訂的曆法及其節氣觀念,仍具有重要的借鑑、啟發意義。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多謝陳教授分享!立春了,要趕快計劃一吓今年的大計!
#1
Chi Seng Pun
10-02-2023 0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