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11.21

 

小雪:醃臘禦冬造化功

 

記得辛丑歲除夕之際,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緩解,人員流動仍然嚴重受限,不少在外工作、求學者,難以返鄉與家人團聚,只能如古人所說「獨在異鄉為異客」。筆者也如此,客居島上,一個人去超市,象徵性地買了若干年夜飯。也就是那一天,才注意到很多人購買臘味糯米飯,推想這或許是廣東、香港一帶居民除夕夜餐桌上常備佳餚之一。聞名遐邇的廣式臘肉,滋味兒獨特,大概早已浸潤到嶺南地區廣大民眾的靈魂深處。

忽然想起臘味糯米飯的主要原因,不是早已過去的辛丑除夕夜,而是即將到來的癸卯歲「小雪」節氣。立冬之後,小雪接踵而至,溫度更低,濕度更小,不利於空氣中細菌繁殖,但有利於食物儲存。古人沒有各種科學檢測儀器,卻善於觀察與思考。他們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與智慧,利用小雪到大雪兩個節氣之間的氣候特點,忙於醃製蔬菜、肉類食品。於是,衍生了「冬臘風醃,蓄以禦冬」的民間習俗。這一習俗遍佈南北,司空見慣,反倒不為人所樂道了。筆者旅居南北,略舉數例:在小雪這個時節,福州一帶開始用翠綠的大型芥菜醃製「糟菜」,北京地區則用雪裡蕻醃製酸菜;入冬後,北京一些肉鋪開始招攬現場製作臘腸生意,香港店鋪裡新醃製的臘腸也漸漸多起來。這些別有風味的醃菜、臘味,將陪伴人們迎接新的一年。從這個意義上說,「節氣」並不僅僅是指導古人從事農耕勞作的氣候知識,同時也是一種生存智慧,迄今仍造福華人,為四季生活增添無窮滋味兒。

「小雪」節氣當日,未必下雪,這是很多介紹二十四節氣文章經常提到的。至於小雪節氣十五天週期內的情況,古代典籍裡的解釋多種多樣,《孝經緯》是這樣說的:立冬後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亥」的方位,就到了「小雪」節氣。在這一節氣期間,「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現代人的解釋是: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反映了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趨勢——氣候寒冷,但還不至於太冷;水氣不夠充分,如果下雪,一般不會太大。

對於從事農業勞動的民人而言,更關心的是節氣與生產、生活、生命的關係。他們心目中的「小雪」,另有一番意味。譬如這樣的農諺:「小雪雪满天,來年必豐年。」這是中原地區的農人對於小雪節氣的美好期盼,希望這一天能夠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為來年帶來豐收的好兆頭。可是,南方的民諺卻說:「小雪下了雪,來年旱三月。」前引民諺中的「天、年」二字是押韻的,此處的「雪、月」也是和諧的韻腳,但意義則完全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小雪节气這一天下雪,將預示著氣候以乾旱為主,並非好年景。九州地大,幅員遼闊,時序雖同,期待各異。這一點或許也算常識,不足怪也。

最後談一首古人的詩篇。在前賢流傳下來的吟詠小雪的作品中,大多感嘆時光流逝、歲月艱辛、鬢髮如霜雪,主題類似傷春悲秋,毋需贅言。與此相比,唐代詩僧無可(生卒年未詳)的〈小雪〉,倒是值得特別關注。詩篇開頭寫雪花玲瓏,越下越密,漸漸覆蓋萬物:「片片互玲瓏」、「漸密更無風」。中間從兩個角度寫雪的功德:一說雪花潤澤了貧瘠的土地,為人間帶來了祥瑞:「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宮。」一說草木得到滋養,山河更顯壯偉:「草木潛加潤,山河更益雄。」最後讚嘆造化神功:「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無可,俗姓賈,年少出家為僧,是中唐後期著名詩人賈島的縱弟。他的這首詩因小見大,頌美大自然偉力與功德,或與佛家慈悲為懷思想有關,迥異於一般文人感慨個體命運的思路。詩藝雖非上乘,胸懷則有境界。謹此借花獻佛,隨喜讚嘆,祈願天下得瑞雪惠澤,共享康樂吉祥。


 

參考資料

 

書籍

1. 周勳初主編:《唐詩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頁39。

2. 黄奭(1809-1853):《孝經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三卷《援神契》,頁16。

3. 彭定求(1645-1719)等:《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卷八一四,頁9167。

 

陳允鋒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學術興趣主要在於中國古典文論、《文心雕龍》、唐代詩學,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專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