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生死觀: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苦在無明之未能除
佛教認為,人世間是一大苦難,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人之所以不能逃避這種種苦海,是由於“無明”(不覺悟)引起的。佛教的教義就是教人如何脫離苦海。想脫離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來修行,出家和坐禪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過五六百年,在中國形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若干個宗派,其中以禪宗影響最大。

禪宗的真正締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638-713),這個佛教宗派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慧能認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瞭人之本心,即洞見佛性,“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麼?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個人的內在生命本體。
如果一個人能夠自覺地把握其生命的內在本體,那麼他就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用什麼方法達到這種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禪宗創立了一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它把這法門叫做“以無念為宗”,即以“無念”為其教門的宗旨。所謂“無念”,並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於境上生心”。
因此,人並不需要離開現實生活,也不需要坐禪、讀經、拜佛等等形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樣可以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無非妙道”。這種達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間的事,這叫“頓悟”,瞬息間克服“無明”(對佛理的盲無所知)而達到永恆的超生死的境界。這就是禪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中國的禪宗雖也不否認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這些“苦”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變成了“極樂世界”,這全在自己覺悟還是不覺悟。因此,人應該自自然然地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切聽任自然,無執無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超生死得佛道,並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麼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覺悟,內在的平常心即成為超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禪宗看,人的痛苦是在於他的不覺悟(無明),苦在於“無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誤,就無所謂“苦”了。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