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11

 

〈连绵词“逍遥”探析〉

王晓晴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而汉语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手”、“人”、“头”,每一个音节都对应着一个清晰且具体的意义。连绵词则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即双音节的单纯词。连绵词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单纯词,这两个音节共同承担着一个语素的功能。根据《连绵词大词典》,连绵词可分为三个类型:复音结构中两个字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便无意义(鸳鸯);复音结构中两个字单独使用时和连用时意义毫不相关;复音结构中一个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与连用时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另一个字不能单独使用(蝴蝶)。1本文所探讨的连绵词“逍遥”即属于第二类。这一类连绵词的两个音节各自独立时可能具有相关意义,但在组合成词后,则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词义。以下将对“逍遥”这一连绵词的词义及其词族进行深入剖析和详尽解读。

二、 “逍遥”解

逍遥,《说文·新附》:“逍遥,犹翱翔也。从辵,肖声。”形容缓步行走貌。2翱翔,鸟回旋飞翔,即逍遥有盘桓回旋之义。陆德明《经典释文》:“逍,本又作消;遥,本又作摇。”3知“逍遥”本又作“消摇”。《说文》:“消,尽也。从水,肖声。”4“消”指事物的消散、消尽。《说文》:“摇,动也。从手,䍃声。”5则“摇”本义为摆动、晃动。将“消摇”二字拆开,单独使用的意义和连用的意义毫无联系,可见“逍遥”是一个双音节单纯词。

“消摇”、“逍遥”同音通假,为叠韵连绵词。“消摇”作为本字,在《诗经》已经出现:

《五经文字·序》云:“祧祢逍遥。”《说文》漏略,今得之于《字林》。徐氏曰:“案,诗只用‘消摇’,此二字《字林》所加。”按:汉碑已有“逍遥”,而《礼记·檀弓》、《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并作“消摇”,不独《诗》也。6

《礼记·檀弓》、《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记载又都作“消摇”,不只是《诗经》如此。徐氏查考汉代碑刻,“逍遥”已经出现。由此可以推断,“逍遥”一词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消摇”这一古词分化而来。在“消摇”中,“消”原本从水旁,而在分化过程中,为了分担通假义,它被替换为“辵”部;同样,“摇”原本从手旁,也在这一过程中变为了“辵”部。《说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7“辵”像人行走在道路上之形,与行走相关,“消摇”偏旁变化,声符不变,原本与“徘徊”毫无关联的“尽”、“晃动”等义,通过这种偏旁的替换,被赋予了与行走相切合的意义,与“徘徊”相合。

在这一部分中,探讨了“逍遥”的字源及其涵义,通过探索逍遥的本字和字形变化,深入了解“逍遥”的本义,以方便下一部分的语源的追溯。

三、 同源词族

《广雅疏证》:“逍遥,忀徉也。”8《楚辞》曰:“聊逍遥以忀徉。”9忀徉,翱翔也,与逍遥义同,唯读音上有轻微差异。逍遥(王力上古音构拟:sĭau ʎĭau)10,忀徉(郑张上古音构拟:snaŋ laŋ),11王念孙于《广雅疏证》云:“叠韵之转也”。12“逍遥”同属宵部,为阴声韵,“忀徉”同属阳部,为阳声韵,即两者为阴阳旁对转。因此“逍遥”与“忀徉”是同源词。

继续往下探索,以“忀徉”为根的词有“襄羊”、“相羊”、“相徉”、“翔徉”等等,都含有徘徊,来回走动之义,字异而义同。

“相羊”:徘徊;盘桓。

《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洪兴祖补注:“相羊,犹徘徊也”

“相徉”:徘徊;来回走动。

明·袁宗道《冬日斋中即事》诗:“小径独相徉,婆娑木数章。”

“翔徉”:徘徊;往返回旋貌。

《新唐书·突厥传上》:“寇西会州,围乌城,翔徉陇渭间。”13

    根据《连绵词大字典》,“相羊”意指徘徊,如《楚辞·离骚》中的“聊逍遥以相羊”14意思为“暂且在这里休息倘佯”,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和盘桓不去的心境。另一例子是“相徉”,意义相同。明朝袁宗道有诗〈冬日斋中即事〉云:“小径独相徉,婆娑木数章。”描绘了诗人冬日独自在小径徘徊的情景,令人感受诗人孤独静谧的心境。最后是“翔徉”,意义相同。《新唐书·突厥传上》:“寇西会州,围乌城,翔徉陇渭间。”描述了军队的灵活作战,徘徊于陇、渭之间。

从以上例子可见,“忀徉”为根的词群的核心义素为徘徊,涵盖了回旋、来回之义。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道尽涂殚,回车而还,招摇乎儴佯,降集乎北纮。”15“忀徉”一本作“襄羊”,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襄羊犹仿佯。”16以此引出另一支脉:“方羊”。《吕氏春秋·行论篇》:“仿佯于野。”17意思为在野外游荡,游荡之义。“方羊”这一支应该来自“彷徨”,字音相近,韵部相同(aŋ,阳部)。“彷徨”侧重于犹豫烦恼的来回走动,“方羊”侧重于自由的来回游荡。

从方羊(上古音构拟:pîwaŋ zîaŋ)18继续探索,则又有“倘佯”为根的词出现。倘佯(上古音构拟:thɑŋ ʎĭɑŋ)19与方羊韵母相同,意义相近。以“倘佯”为根的词有“尚羊”、“徜徉”、“尚阳”、“常羊”等等,都有徘徊、安闲自得地来去之义。

“尚羊”:悠闲地步行徘徊。

《楚辞·贾谊〈惜誓〉》:“临中国之众人兮,托回飕乎尚羊。”王逸注:“尚羊,游戏也。”

“徜徉”:盘旋往来貌。

《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

“尚阳”:悠闲地步行徘徊。

《古文苑·黄香〈九宫赋〉》:“聊优游以尚阳。”20

“尚羊”意指悠闲地步行徘徊。《楚辞·贾谊〈惜誓〉》提到“临中国之众人兮,托回飕乎尚羊。”意思为俯视中原大地的芸芸众生,在旋风高空中徘徊。这句话被王逸注为“游戏”,切合句意即是在空中游荡嬉戏,强调了悠闲之感。“徜徉”则表达了盘旋往来的状态。《淮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在空中自由来回飞翔的情景,强调了不受拘束的自由自在感。

从以上举例,可见“倘佯”为根的词群的核心义素为徘徊,安闲自得地来去之义。

以上,本部分以“逍遥”为锚点,抽丝剥茧地寻找与之关联的同源词。

透过分析与比较,上述所提到的同源词及其词群皆隐含着徘徊或盘旋的意义,可见其核心义素为“徘徊”。综合梳理,“徘徊”为词源,“彷徨”为“徘徊”之分支,语义上缩窄范围,强调了因犹豫而来回走动的状态,“方羊”进一步收束语义,含安闲自得地来去之义,“逍遥”与“忀徉”之间联系紧密,本义为徘徊。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对“徘徊”这一概念的不同诠释,从中提炼出来的分支。

四、 同源词族的音韵联系

同源词指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在音义两方面都互相有联系的一组词。21根据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同源词的构成条件有三个:上古读音相同或相通、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关、词义发展自同一语源。22关于词义的部分上面已经讨论过,这部分将集中在同源词重要的一部分,音韵。同源词的语音关系有音同(声母与韵部均同),音近(双声兼叠韵;音转),23“逍遥”及其词族属于音近中的音转关系。

先拿“忀”与“逍”这一词组作分析。上面有略略提到,这二词有阴阳对转的关系,属于旁转。阴阳对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韵尾变化、韵腹改变、声母不变。以下的上古音构拟分别参考王力的构拟系统和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逍”[sĭau]、“忀”[snaŋ]。

“忀”的韵母[aŋ],属于阳声韵尾;“逍”的韵母[ĭau],属于阴声韵尾。韵尾由[ŋ]变为韵尾[u],阳声失去鼻音韵尾变为阴声。韵腹发生旁转,舌位从[a]较前较低,变为[ĭa]较后较高的位置。而且二者的声母没有太大差异。

上面证明“逍”与“忀”这一词组,下面加上“方”、“倘”。“忀”心母阳部开口三等,“方”帮母阳部合口三等,二者声母不同,韵部相同,属于音转关系;“倘”透母阳部开口一等,与前二者声母不同,韵部相同,亦属于音转关系。则逍、忀、方、倘有音近关系,为一组同源词,核心义素为徘徊。

五、 词义引申义发展

通过上面对语源的探索,其实已经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逍遥”这个词的引申脉络。徘徊引申为缓步行走,缓步行走引申为悠闲自得。

首先是徘徊义,“逍遥”之本义。《楚辞·屈原〈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24表达了对理想栖身之地的渴望却无法实现的矛盾心情,从而呈现了“逍遥”的徘徊飘荡之义。《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 ’”25孔子因子路之死而感到悲痛,他负杖于门口,无奈地徘徊。此例中“逍遥”则偏重彷徨义,强调了徘徊不前。

随着语义的延伸,“徘徊”这一行为也渐渐转化为“缓步行走”。徘徊,来回走动,放慢脚步来回走动,则引申为缓步行走。在《文选·张华〈情诗二首〉》26中提到的“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便将“逍遥”与缓慢的步伐联系起来。吕向注:“逍遥,缓步貌。”而《文选·司马相如〈门赋〉》则描绘了佳人的悠然步伐“夫何一佳人兮,步道遥以自虞。”刘良注:“招摇、忀徉,行游貌。”27指出了这种缓步行走的特征,表达了人在行走中的自在。

缓步行走这一动作,由于其放松自在的特质,自然地引申出悠闲自得的感觉,因此“逍遥”逐渐引申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诗·郑风·清人》中提到“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28在河边逍遥自在地游荡,安闲自得的模样。而最具代表性的《庄子·逍遥游》则进一步深化了“逍遥”的内涵,“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29逍遥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心境的表达。成玄英疏:“逍遥,自得之称。”30逍遥被解释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通过对语源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逍遥”一词在语义上的多重延展。其最初的意义指徘徊游走,这种状态表现为脚步放缓、随意漫游天地。《楚辞》中的用法表明,“逍遥”体现了一种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游荡状态,而《史记》中孔子对该词的使用则赋予其犹疑不决、不知前行方向的含义。

在语义的发展过程中,“徘徊”逐渐衍生出一种悠闲的步态,这种内涵在《文选》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最终形成了“悠闲自得”的核心意义。

六、 结尾

总括而言,“逍遥”作为一个典型的连绵词,其词义的演变和发展轨迹清晰可见。从最初的徘徊、游走到后来的缓步行走,再到最终的悠闲自得,“逍遥”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在语音语义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逍遥”及其同源词族的深入探析,我们能了解“逍遥”这一词是如何逐渐演变为现今悠闲自得的意义,象征一种超然物外、心无羁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上海:中华书局,2014年)

王念孙:《广雅疏证》(淸嘉庆元年刻本),卷六上,页191。网址(http://www.kaom.net/img.php?b=xungu_gyszp=191)。(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41。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wangli)。(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九册)》,2004年,页666。网址(http://www.kaom.net/img.php?b=1_gwzglp=900666)。(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页43。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年)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高本汉:《汉文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郭锡良:《汉字古音表稿》(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guoxiliang_biaogao)。(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汉语多功能字库,(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9%80%8D)。( 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页472。网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注释

1.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页1。

2. 汉语多功能字库,(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9%80%8D)。( 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3.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页4095。

4. 同上,页1738。

5. 李圃:《古文字诂林(第九册)》,2004年,页666。网址(http://www.kaom.net/img.php?b=1_gwzgl&p=900666)。(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6.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上海:中华书局,2014年),页2588。

7. 汉语多功能字库,网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E8%BE%B5)。(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8. 王念孙:《广雅疏证》(淸嘉庆元年刻本),卷六上,页191。网址(http://www.kaom.net/img.php?b=xungu_gysz&p=191)。(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9.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页451。

10.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wangli)。(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11.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页472。网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12. 同8注。

13.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页449。

14. 下数条同11注,不额外作注。

15. 同上。

16. 同上。

17. 同上。

18. 高本汉:《汉文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word8.php)。(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19. 郭锡良:《汉字古音表稿》(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网站(http://www.kaom.net/ny_x.php?name=guoxiliang_biaogao)。(浏览日期:2025年2月6日)

20.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页449。

21. 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页43。

22. 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41。

23. 同注21。

24. 徐振邦:《连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页450。

25. 同上,页450。

26. 同上,页449。

27. 同上,页449。

28. 同上,页450。

29. 同上,页450。

30. 同上,页450。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