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文化中,最特别的群体无疑是分佈范围广泛的客家人。
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已有颇多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名篇的解读,而忽略了研究作者本人的特质,比如创作心理。
唐朝(618-690,705-907)是一个音乐多元的朝代。唐人不仅重视传统雅乐,还很享受俗乐表演,而且唐朝的国力强大,与外国接触频繁,所以在文化上也有了众多融合,因此唐人对外来、新兴的音乐有较高的接受程度。
陆象山(1139-1193)和朱熹(1130-1200)都是宋代儒学代表人物,对于中 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有重要贡献。
相声是中国与台湾民众喜爱的曲艺表演艺术之一,目前在不同的电视节目,例如综艺娱乐节目、文献专题片,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彙和用法,而这些古汉语的特点很多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闽南语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红楼梦》写的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女子悲歌,作者在小说中用写实的手法,批评封建制度对当时女性造成的各种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对女性而言不仅是人生的重要篇章,更是她们自我价值的体现。
明清时期是女词人最蓬勃的时期,学界针对明清个别女性词人的“闺词雄音”研究较少。本文会针对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探讨当中展现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
苏轼(1037- 1101)《艾子集说》为中国寓言文学史上第一部寓言专集,全书共40则寓言。
「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1]出自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该文章为探讨人在社会中有限度的自由。
古今中国的叙事文学中,大多以男性作为叙事主体。在男作家的笔下,女性往往被塑造成男性的「他者」,从而被边缘化、理想化,甚或故意丑化。相对而言,女性书写一直被压抑或忽视。
竺摩法师(1913-2002)(以下简称「法师」)是为一位大乘行者,一生穿梭于东南亚地区弘法,被尊称为「大马北传佛教之父」,是首位赐封为槟城「高级拿督」勋衔的佛教僧人。
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了得到更多认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别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成语是中文词彙教学的重要一环,对香港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学更是如此。
赋是中国文学上具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原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大序》中“六义”之一,即直指其事。在汉代,赋文体兴起,结合了先秦文学的敍事方法和诗体的音韵规律。
陈浩基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为十四篇短篇作品加上了古典乐风的次序题名,并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认为气氛相符的古典乐曲。
《诗经》是中国首部诗歌总集,着重收集呈现当时人民受压迫的困境与抒发时人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怨恨之诗作。而其中“变风变雅”便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困局所形成的哀怨情绪而创作的“怨刺诗”,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亡于西元十世纪初,直到北宋王朝出现前,东亚大陆出现了分裂的地方政权,学界一般以「五代十国」称呼这一时期。政治局面相对不稳的北方政权称为「五代」,相较北方政治局面较为稳定的南方政权合称「十国」。
中国扎作技艺在香港经过百年传承,已然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宣扬传统节庆文化的窗口,我们常会在观音诞、盂兰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中看见其踪影。
作为宋代,乃至中国词史上着名的女词人,学者对于李清照的研究从无间断。
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介绍,当前在中国对文化的分类通常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二分法,但其实除从属这二者之间的物质文化以外......
在《阳江疍家民俗》一书中,纪录了阳江疍民的起源、生活起居、疍家民俗以及文化。
缠足,又称为「裹脚」,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上至皇家公主下至山野农妇皆以缠足为美,甚至将女性的一双脚打造成一个畸形的历史舞台,人们沉醉其中,感受着小脚的娇小与柔弱,甚至把小脚与女性本身画上等号。
谈到中国近世王权,北宋(960—1127)政权的由唐(618—907)时的「东部欧亚大陆跨域交流的多元国家」重新演变为「东亚地区的儒教国家」......
分享文章
我们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们网站的经验, 当您按"接受"或继续使用本网站,您自动接受我们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