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歌赋看布艺服饰
粤绣,作为中国十大名绣之一,包含广绣和潮绣两大分支。广绣是指广州、顺德、番禺、南海等地区的刺绣艺术,而潮绣则特指潮汕地区的刺绣工艺。其广绣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代,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艺术巅峰,拥有逾千年的丰富传统。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广州作为边陲地区,得以避开战乱的侵扰,因此刺绣技艺与农业、手工业等领域同步获得了显着的进步。关于广绣的精湛工艺,我们可以在苏鹗所着的《杜阳杂篇》中找到如下描述:
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髮,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1
据描述,唐代永贞元年(805年),一位来自广东南海的十四岁少女被进献给朝廷。她展现了非凡的刺绣技艺,能在一尺见方的绢布上绣出完整的七卷《法华经》,字体之小不及粟米,但笔划清晰,细如髮丝。此外,她还能将单根丝线分为三股并染成五色,用以绣製仙岛、宫殿、楼阁等複杂图案,以及神仙、玉女和童子等人物形象。皇帝对她的技艺赞叹不已,尊称她为「神姑」。
粤绣品类丰富多样,包括观赏性作品如条幅、挂屏、台屏等,以及实用性物品如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粤绣独特之处在于其金银线盘金刺绣工艺,针法丰富多变,绣线平整光亮,绣面光洁绚丽。粤绣还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愿望的图案融入绣品中,比如荔枝和孔雀等都是粤绣的传统题材。根据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朱启钤的《存素堂丝绣录》所载,明代粤绣工艺已经开始採用孔雀羽毛编织线条,为绣品增添金光闪耀的效果。此刺绣技艺主要分为三大类针法:基础针法、辅助针法和象形针法。其中包括直针、续针、铺针、钉针等共计四十五种不同的针法技巧。粤绣以其卓越的工艺闻名遐迩。在1600年(明万曆二十八年),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对广东金银线绣的精湛技艺深感钦佩,进而促成了英国刺绣同业公会的成立。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粤绣的国际影响力,也为英国刺绣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用于製作英国贵族的高级服饰。随后,查理一世继位后亦积极推广刺绣工艺,进一步扩大了广东刺绣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到了清代,粤绣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在乾隆年间,广州和潮州等地区大量设立绣庄和绣坊,使得粤绣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粤绣通过欧洲商船运输至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成为各国皇室及贵族青睐的服饰装饰。目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均收藏有精湛的粤绣作品,彰显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书籍
1. 童芸编着:《刺绣》,黄山书社2014年版,第072页。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