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4.14

唐代女性时尚服饰的演变

初唐盛唐时期,女性服饰以胡风为主,体现窄衣小袖,高腰束胸,贴臂寛摆齐地的长裙,红绿条裥,短襦半臂,「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唐初,常有汉服配以胡帽;胡服中有汉饰的配搭。沈括于《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有蹀躞带,长靿靴,皆胡服也。」至唐武德、贞观时仍然不改,开元中「贵游仕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狭小。」《安禄山事迹》,可见当时胡服的流行情况。

唐代乐舞俑
 

女性胡服的兴衰与唐代地缘政治不无关系。安史之乱后,胡姜风气影响减弱,待之而起是吐蕃和回讫的影响,回讫服多是翻襟外衣。期时与吐蕃多次战争,其后疆界离大唐首都不过数百里;而回讫则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唐希望借回讫能牵制吐蕃,故结成友好,来往频繁。回讫族服饰盛行于中后唐,是翻领长袍、宽下摆、窄袖、上身宽大、下摆拖地,喜用大红锦缎.....大切割剪裁对晚唐「大吊钟形」服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初唐穿胡服和女穿男服盛行,皆因女性地位相对提高,唐文化亦对外开放。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处于起飞期,令唐人感到有自信和有优越地位。当安史之乱划破了盛世大唐后,初唐时期的自信已所剩无几,随之而来就是反醒。安史之乱是内忧,安禄山是胡人,唐势必对胡人文化加以防范,就有排外之想法。中唐以后,国力下降,朝廷处于内忧外患,华夷有别的意识加强,于是士人纷纷求助于儒学。故更重视传统中国文化,服装元素亦多加着重华夏传统的审美观,这亦反映在服饰上,比如联珠龙凤印花图案,用龙、凤等传统图形代替胡犬、鹿等图形。同时,胡妆遭到排斥,白居易的《时世妆》讲到当时女子画"茧眉”,整妆是眉黑、面赭、唇红,这妆扮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诗中多少反映了文人对胡风的不满看法,齐来反抗。盛唐以后,女穿男服差不多绝迹。

中唐寛袖长散裙 男服女穿
 

唐初经历了贞观之治及永徽之治后,国家日益富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一遍升平,唐人生活开始奢侈糜烂。唐玄宗先天二年的上元节,有几千名宫女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出宫逛花灯,她们衣着十分亮丽「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裙子用了金缕、刺绣丶印花丶提花锦、双色条子等工艺。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早在唐高宗时就下了一道禁令,要求反璞归真,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且说,「天后,我之匹敌,常着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误遵节也」,意思就是武则天穿的裙子也只有七幅,其他人穿的裙也不能超越此数。但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的女性装束仍然奢侈,且愈演愈烈,穿着特别夸张,奢侈之风,欲禁无从。

唐女性服装演变,可从时尚设计轮廓观之。唐张鷟《游仙窟》道:「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枝,参差疑勒断」。可见,唐初对女性身材和美态看法,要求的是细腰,而且夸张得快勒断的地步。而武则天时代,也是崇尚高挑身材,像西方九头比例的模特儿身材。唐既有北朝大胆的遗风,却夹着江南女子的优柔雅美的味道。

唐玄宗初时女性还是偏向苗条的身形。开元初年,他挑太子妃一事看出「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得三人,乃以赐太子。」《次柳氏旧闻》。选的是「细长洁白」就是说皮肤要皙白,要小蛮腰,而且身材要苗条要高, 唐初,就流行「高挑苗条」外形。而这个偏好于开元后期就慢慢改变了,女性身材慢慢走向丰腴。唐玄宗时,女性服饰设计,基本上慢慢倾向「长啤梨」形了,不见了腰了。在杨贵妃时期,女性更加「以肥为美」为时尚。而裙的设计轮廓则是上衣紧短底胸,下裙是宽散,尤以高腰下多裥褶,有足够空间藏丰腴身段,而且高腰调校了上下身的比例,视觉上令整体身形更修长。而中唐女装的袖比初唐宽约一倍之多,白居易《缭绫》诗中写「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正正道出这个转变。盖因天宝年间,有监安史之乱后,特意去胡化。玄宗曾要求女装要以宽袖,于是便渐渐流行宽袖了。华贵服饰向来为上层贵族,在大节日或游玩时所穿。到中唐时,由于社会更经济发达及富裕,这些华贵服饰就自然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中,由上流贵族推动下,玩得越来越复杂细致。富有的就用绢、绫、锦、罗等丝织品,一般的就用棉、麻之类的,但在设计轮廓上,基本不变。到晚唐五代十国时,女装就越演越浮夸,裙的设计轮廓更宽更长,袖长甚或如裙一样曳地,装束成一个「大吊钟」形。

初唐紧臂窄袖上衣,直散裙,(高挑苗条形)
 
中晚唐低胸寛䄂曳地长裙( 长啤梨形)
 
五代十国时宽大袖长曳裙(大吊钟形)
 

后人多说杨贵妃有多肥胖多丰满,因为出土的人俑像、壁画中的女性形象确是丰腴胖硕的。有史学家在做复原唐代装束时发现,若要支撑当时宽大又高高发髻,那女子要重在二百磅左右才行。唐初女性因社会地位提高了,武则天时代,女性和男性,都常常出外玩耍,游猎打马球等,因为参与户外活动多,也胖不起来。唐玄宗时,女性地位远不如武曌时,唐玄宗则喜欢宫中莺歌燕舞,弦动奏乐,上有好者,下必有什焉,女性外出的机会少了,深闺简出,自然就胖起来。随之起,服装既要凸显其美,匿藏其丑,女为悦己者容,袒胸宽衣就应运而生。唐代女装演变,由初唐在设计学上来看,是从简约修长窄身到华丽胖硕丰腴,服装越做越寛濶, 襦裙越来越曳地。袖寛可达四、五尺,而裙裾曳地也是四、五尺之多。从设计形态上的演变,是由唐初的窄长剪裁,经历长啤梨形,至吊钟形。

唐代女性服饰之所以流行,最初始于宫廷皇室及宫女们的喜好,在节日或出巡时,打扮得花枝招展,衣冠华丽,百姓仕女看到,争相打听及加以仿效,加上诗人画家经常描写宫廷和贵族的时尚生活,再给丝绸商贾的推波助澜,于是便成了一个时尚潮流!唐代纺织业、印染业、缝纫工艺等行业,都由于唐代百姓对服饰时尚的追求,加以丝路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带动好多新思维及挑战,为了适合市场需要,就要开发新产品及改良旧款式,精益求精,不断的研发,不断的改良,不断的刺激内部市场的同时,又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增加收入,于是带动整个服饰行业及周边行业都发达起来。

唐代纺织业非常发达,有官办及民营纺织坊。杨贵妃时,院中就有七百名织繍工,官设织染署、内八作和掖庭局;又 据《朝野佥载》说:「定州何明远大富…赀财巨大,绫机五百张。」可见纺织业发展蓬勃。

唐代提花纺织机
 

唐代能生产上等的绢、绫、锦、絁、罗、布、纱、绮、褐等纺织品,材料多是丝、棉、麻之类。以丝织品为最重要,花式繁多,盖因纬锦纺织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生产更美观及难度更高的纺织品。布颜色以红、紫、黄、绿为多; 绛、白、翠、红也大胆采用,只因植物和矿物染料亦有突破,如用茜草、石榴花、红花、地黄、槐米、姜黄等植物做出不同程度的红色及黄色,色彩比以前丰富起来了,夺目争光。唐代印染织物,十分多姿多彩,有联珠卧鹿纹、联殊对龙纹、宝相花纹,变体花纹、孔雀纹等。还有唐染色三宝「夹缬」、「蜡染」、「扎染」工艺了得,产品繁多,琳琅满目。

唐初,衣饰沿袭隋代,比较简单朴实,花纹都比较平淡,受波斯聨珠纹影响,胡风味较浓。唐初通常不是整件衣服都能看到花纹,只在襟前、袖口、领口等出现;盛唐以后,渐趋浮夸,花纹渐趋细致,款式繁多,且衣服前丶后幅、袖都会看见花纹。而这时高超复杂的印染技术就可做到渐变色、对比色、和勾边色!实在比唐初的工艺更高更精细,艺术价值更大;到晚唐时,为了花纹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差不多整件服饰都铺满细致的花纹了。

宝相花纹
 
日本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蜡染屏风
 

大家有没有想到,唐代的女装时尚,始于宫庭及贵族交际活动里,多见于莺歌燕舞之时,像今天美女在宴会上所穿的晚礼服一样,有露肩的,有窄衣紧袖的、有V形露沟的、有透视的、有双色幻错的......是直身裙、散尾裙、也有是拖尾长裙......。原来千多年前,中国已有这些前卫的设计,已蕴含了视觉几何学、人体工学、色彩心理学, 是大师级的作品,是鬼斧神工的年代!

韩国女性传统的高腰散裙,是有着唐初女装裙的影子; 而日本和服中的织花、染花、绣花及手绘更保存了当时唐代的时尚及工艺, 影响迄今。唐代时尚流行胡服、回讫服,翻领、对襟、束腰窄身、窄袖及锦靴、配以胡帽。翻领及穿靴,在今天也很流行!

韩国女性传统的高腰散裙
 

现今世界很多一流的时装设计师, 都有以男服女穿为题材的作品, 显示出女性的忧酷丶倔强丶坚强、富主见的独特的清纯美。这题材在时装界内是有着很大发展的空间!偏偏唐人就把它开拓出来, 让后世的我们可尽情发挥!

潘志成先生

90年代毕业于香港理工时装及服装工艺系,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工商管理学。
喜欢中国文学,哲理文化及历史地理,不时周游各地出差,闲时爱赋诗填词,更爱品尝中国各地佳肴美食。
现从事制衣贸易,专攻欧美市场。他热爱亲手设计及裁制服装,送给心爱的亲人。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