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 避祸拒病
每年农曆九月初九,为中国重阳节,记得年少时,爸爸、妈妈很喜欢在当天早上,带我们一家人往香港岛的山顶公园登高,并在山顶公园野餐,一家人席地而坐,享受一天的假期,若当天是天朗气清,更见很多市民也喜欢带家人往山顶登高,又见不少人士喜在山顶放风筝,山顶公园往往是很多游人共渡重阳节的要地。这样便带出一个讯息,为甚麽要在九月初九登高,除了在山上放风筝外,重阳节没有其他配合的活动?时至今天有不少中、小学的教科书,均说重阳节与一个先贤桓景上山避祸有关?这个故事内容又是怎样的?
先看为甚麽要会出现重阳节?不少学者认为重阳节产生在先秦时的战国时代,因为有些学者依据《楚辞》〈远游篇〉中有「集重阳入宫」,也有学者认为重阳起源在东汉。依近人学者杨琳的广泛考证,得见一本纪载民间风俗的东汉时代学者崔寔着《四民月令》,曾有记载九月九日可採菊花,说明了东汉时期九月九日已有採菊的习俗,也就是重阳节已经在东汉出现了。然而,到了晋代,更有很多诗文均提及重阳节,可见晋代重阳节已风行天下。
为甚麽重阳节是农曆九月九日。因为在中国古代占卜文化,多以为九为阳数,日月皆为九,为重复的阳数,故称为重阳,依《汉书·律曆志》记载九、七、五、三是阳数,上天便降灾异。再依《汉书·食货志》记述,篡西汉的王莽,于其末年受连年灾荒,民间生活受贫寒交迫,王莽便向大臣提出就是天降灾异归因是阳九,九月九日上天降灾异,使民间受苦。
至于重阳节为甚麽与古人桓景上山的故事有关。依《宋书·符瑞志》记载东晋成帝时有一位桓景的人,再结合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谈及费长房让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此故事说重阳节可能发生的灾难是人及家畜死亡,要设法消除灾难,故产生了重阳,当天要进行牲畜放牧田野的习俗。再依南朝梁代丘迟〈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中,便说古代传说西方的神灵,主管秋季,皇帝驾马车出游,要举行除灾去病的祭礼,袚除不祥的意思。所以东汉桓景九月九日,与家人登山,因把家畜关在栏内而暴死,后人为了保护家畜,便于九月初九,把家畜放牧于郊外,以免灾难,因此民间也流传九月九日是一个要避忌的日子。同时,在中国内地,有些地方民间风俗在重阳节有抛掷物品,以求转移不好的晦气,如在广州地区,有小孩在九月初九,有小朋友互掷石块,除去恶运,所以民间风俗已在九月初九,掷除东西,以求去恶运及避祸,桓景与家人于当天往山上,所谓登高,乃是受民间习俗的影响。
当然,民间也在重阳节进行放风筝。今天的大湾区城市,也在九月初九天高气清的秋天,人们喜在当天在山上放风筝。此外,在福建一些地区在白天及晚上也放风筝的。古代放风筝不只是娱乐的活动,在民间风俗也具有去灾异及排去不好事情的意思,依《南史·侯景传》记述在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末年,侯景动乱,首都建康已被攻破,皇帝百官被困于城内,当时有一位城市人士,用纸煳了一隻乌鸦形的风筝,并把皇帝的绍书藏在风筝内,又把风筝向高空放出,希望把绍书给支持梁武帝的军队,其时的叛军看了风筝十分害怕,以为是一种巫术加害于反叛的军人,由此可见,放风筝在古代视为已具有消除灾害,移祸给他人的意思。总之,重阳节的起源,与官方及民间相信避祸去灾有关。
再问为甚麽要登高?民间习俗曾流行登高饮酒,当然未必一定是平民百姓可以享用,较多为宫廷及文人雅士举行的活动。在上文引用崔寔着《四民月令》中谈及「九月初九可採菊花」,依学者指出这採菊行为,不是在家园,而是往山上採菊,文中所指採菊就是登高的行为,因为古人相信往山上最高的地方,可以得到天神的赐福,山上也可以得到长寿的药材,乃至可以升天与神灵并列,由是登高便要往山上,又为甚麽要在山上赏菊花。在古代文献《四民月令》已记载古人以菊花为故人的祭品,中国人更以菊花,与梅、竹、兰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今天的广东中山市小榄镇及香港地区的道教祠庙,也喜在农曆九月举行菊花节,除了盆栽以外,也以菊花扎成的菊花屏障,而重阳节便选取适合时节而盛开的菊花,公开展览。明代时正值重阳节,不少人士欢喜与朋友一起在山上共赏菊花,有些人家也喜在重阳节前后,因菊花盛开,便在家园内举行共赏菊花的活动,一边欣赏菊花,一边唱筹诗歌及下棋。而中山的小榄镇更有菊花烩蛇羹、菊花炸鱼球、菊花海鲜等美食。
我们可见今天的香港更重视重阳节,若天朗气清,山顶公园仍然是很多游人喜到登高的地方,也有不少市民喜欢在重阳节往祖先墓前或骨灰龛前,礼敬祖先,有些人士以香烛祭品礼敬祖先,也有些市民以菊花礼敬祖先,均以表孝思,此又可视为上承先贤以菊花礼敬先人的美意。
参考书目:
书籍
1. 刘琳:《重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2. 舒龙:《岁岁重阳》(北京:海南出版社,1993)。
3. 香港妇联[编]:《庆荟萃在中华 : 节日文化习俗选粹》(香港:香港妇联,2015)。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