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慎终追远踏青来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难免怀想故乡的「波波粿」。 「波波」,是福州方言的拟音写法,其实就是清明粿,也就是青团。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忙着制作「波波粿」:粳米、糯米磨成浆,磨石压干浆汁;加入「波波菜」——鼠麴草菜汁,和成青绿的面团;逐一捏出大小均等的粿皮,裹馅儿、团起,置入香叶铺就的蒸笼。大火,滚水,蒸熟,就是清香四溢、碧绿悦目的清明粿了。这款食品,先用作扫墓祭祀的供品。供奉完毕,则成为春日美食。

想来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或许与此相似吧。孩童时代,大体晓得清明是一个「节日」,未必理会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情况大概也如此:未必关心空调世界以外的时序流转、草木变换,但不会忘怀节日里的人文内涵:祭祀先人,杜牧(803-852)〈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美丽诗句,张择端(1084-1145)〈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人间繁华百态⋯⋯
那么,「清明」如何从节气之一演变为重要节日呢?我人看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知道那纯粹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说「清明」:春分节气过后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清明风至」。司马迁(前145-前86)《史记·律书》也说,「清明风」起于东南方,功德在于「吹万物」,也就是天地间阳气渐次增强,吹拂万物生长。
这种天文、气象学意义上的清明节气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才有所转变,原因是清明节气与时间节点相接近的寒食节开始融汇在一起。比如,唐玄宗(685-762)曾经诏告天下:「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726-779)也下诏令:「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这都明确显示了清明的节假日意义。流传至今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就吸纳了寒食节祭祀元素。
清明节扫墓祭祖,相沿成俗,迄今仍然盛行九州,影响及于海外华人。其间主要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礼敬先祖,意味着不忘本。族人代代相续,禀天地阴阳之气,赐予我人身体肤发;富也好,穷也罢,感恩先人,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礼仪,体现了以孝为先的伦理思想与情感。如今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要数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的活动,那是全民族缅怀祖先的盛典。

如果说清明节追念先人恩泽的祭祀传统来自寒食节,那么,踏青游春、娱乐身心活动,则来自上巳节。汉魏以后,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与清明节气也相近。在众多古典名篇中,与上巳节相关的作品很多,像王羲之(303-361)〈兰亭集序〉,杜甫(712-770)〈丽人行〉,都写到游春盛况。曲水流觞的雅士,长安城外的丽人,无不沐浴着和煦春光,游目赏心,生气无限,与大自然相映成趣。随着时间的流逝与风俗的演变,上巳节郊游探春习俗也逐渐融入清明节,流传至今。

回首清明节人文内涵的流变简史,更让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奇妙无比、意味深长的时令。清明祭祖扫墓,重在「土」——对于农耕时代的黎民而言,那是「根」,也是故乡;清明踏青游春,多傍于「水」——那是滋养生灵的源泉,哺育万物的甘露,又是灵心智慧的象征,蕴蓄着创造未来的活力。前者肃穆庄重,后者活泼灵动,两相映照,正是「春」之状态的绝妙写照。春,古作「萅」,一方面表现万物滋长的样貌;另一方面,「萅」字中间「屯」之义,是「难」,讲的是春来万物滋长过程,必经破壳、破土的艰难。这个字符的意义,其实告诉我人两层含义:一是生命美好,春暖萌芽,雨水滋润成长;二是历经艰辛,生命不易,弥足珍贵。清明节祭祖感怀,体现的不也是生生不易、追念先人的虔诚情思吗?清明节踏青游春,体现的不正是生命美好、激发生力、开拓未来的满怀愿念吗?
如今回想起来,故乡风物「波波粿」,也是一样食物、两样意味:既寄托了后人追怀先人的哀思、敬畏与感恩;同时,野菜汁液染成的盎然绿意,扫墓后的踏青怡情,又寓示着活力常在、生命常青,代代绵延。
参考资料:
期刊文章
1. 于汐,唐晋:〈春游还是游春〉,《中华遗产》,增刊Z1期(2008年)。
2. 王福州:〈清明节的文化渊源与时代价值〉,《中华之美》,第4期(2022年)。
3. 杨天宇:〈论清明节的源流嬗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9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