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22

 

齐齐来谢灶

 

2025年1月22日及23日,正值腊月(农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及二十四日,中国传统民间,喜于此两天礼敬厨房的灶神,所谓「谢灶」也就是「送灶节」。同时,民间又流行「官三民四蛋家五」,就是中央及地方官员于腊月二十三日,民间于二十四日,在船上的蛋家人于二十五日,便「谢灶」。尤忆起儿时住在中环旧式四层唐楼,母亲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便率领家人礼敬灶神。为何要谢灶神?因为灶神主要工作,是于十二月底往天庭简述一年的公职,不只是报告神灵自己对每家每户的福佑情况,也向玉皇大帝,报告此家庭及社区,是否行善事或行不好事情,从而断定未来一年对每社区及每家庭,施福惠的成果。此是否如如今天地方官员,在年结时,地方官员要往中央述职,报告每地方及社区的发展,有哪些善政,未来一年怎样协助地方安定及繁荣。

早于先秦经籍《论语》已见有记载民间祭灶仪式,至后汉时,曾有记载有一位阴子方的人,于腊日早上厨房烹调时,见到灶神出现,子方便以家中动物祭祀神灵,此后代代相传此习俗,日后也致家宅平安,由是民间也约定俗成,于冬天祭祀灶神。又依《中华全国风俗志》指出浙江一带因为十二月二十四日,为新的一年与旧的一年相交替的日子,故各家祀灶神,以糯米花糖豆粉为贡品。也有文献记载明、清二代,北方人多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南方人多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乃至今天的东南亚华人社区多在二十四日祭祀灶君,由此可见,祭灶的日期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也有些异同。

然而,灶神又是哪一位神灵?此沿自古代民间喜以人间生活关係密切的大自然环境为祭祀对像,有灶才有灶神,灶在人间为会发展较完备时才有炊事设备,在灶之前就是用火,便有火塘,最早的灶神就是火神,有大自然雷电现像,雷电撃树木,有机会出现山火,古代有自然山火,很难扑灭,由是古人对火产生敬畏,其后先民发现可以取火,以火驱走野兽及其他入侵者,进而知道可以鑽木生火,方便厨食,在敬畏火的同时,开始祟拜及善用火。而在宗教文化上,也是先有火神后有灶神。因为先民生活安定下来,建屋及因炊事技术的改进,便出现了灶。早期的灶是把火塘围筑成半圆形,有灶口,上置陶釜,也有一种活动式的陶灶,把陶制成灶具,可以移动及在灶具内生火,上也可以置陶釜,以上原始灶形及灶具,均见于距今七千年前后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陶品製成品。原始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因为灶及灶具与烹调食物有关,由是供奉为神灵,希望对人间给予保护,视灶为神,并进行神灵人格化,及后演变成为各种人格化的灶神形像。

依唐代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指出灶神名隗,形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为天帝汝来人间负责监察的工作,所以在每户对这位神灵产生敬畏,祭祀神灵,希望这位神灵向上天玉帝多说好话,原是在夏天祭灶,至东汉后才改在冬季祭灶。依学者认为可能是与冬天农业已停下来,农民正在休息,所以有多些时间祭祀,及感谢神灵一年的照顾农作物,感恩神灵的宗教活动甚有关係,故祭灶神就是把神灵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动。再依学者指出灶神也与农业社会的养蚕事业有关,在浙江一带农村曾有送灶为蚕花,迎灶为迎蚕花,以为送灶祈求蚕业丰收。

民间送灶前夕,多喜欢把旧年的灶神像取下,除去灰尘,并进行晒乾,以便进行祭灶时焚烧顺利,灶神也能够顺行升天。而祭祀灶神的祭品各地也有不同,有些人家用蒸熟的猪头、鲜鱼、豆沙等祭品,也有用糯米,又有些人民用清水来祭灶,现时较喜用糖果,供奉神灵,主要滋润神灵的咀巴,所谓「甜甜咀巴说好话」,希望神灵向天帝说好话。此外,灶神较少在寺庙出现,古代在民间的家庭均祭祀奉灶神,把此神灵与家中的门神、井神一起供奉,主要也负责保护家中各人的安定生活。还有,民间在送灶神往天庭后,在除夕,即年三十晚,便迎灶神返回家庭,故不少家庭也大除夕晚上,吃过团年饭后,便向天焚香接灶神回家,又或在家中贴上一张木刻版印上灶神像。

在现代社会,地方官虽不多举行送灶神及送灶节,但不少民间家户仍有送灶习俗,而且也具有当代的普世价值,除去了宗教思想外,更可以警惕世人小心行事,不可以犯法,上天是有监督你们的行为。


 

参考资料
 

1. 王世祯:《中国节令习俗》(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

2. 林素英:《岁时礼俗文化论语》(台北:台湾师大出版社,2020)。

3.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区志坚博士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东亚历史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洋文库等学术机构访问学人。
著作有:合编《香港海关百年史》、《古迹与文化保存:中日及台港的研究》、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等。
主要从事近代中国及香港社会文化史的教研工作。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