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秋寄怀
比起中国诸多节日,中秋最富审美意味,中国人对秋月素来情有独钟。何以知其然? 《周礼》称:“中秋,夜迎寒”。相信,这是“中秋”最早的出处。此处“中秋”并非指八月十五那个中秋而是仲秋。 《周礼》的“中秋”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分”解作一半,即秋季三个月之半。秋分对应着春分,秋分祭月而春分祭日。祭日在白昼迎接暑气的时候敲击土鼓,吹奏《豳》诗的乐章;祭月在晚上迎接寒气的时候也敲击土鼓,吹奏《豳》诗的乐章。有研究者认为中秋从秋分演变而来。中秋取八月的盈日(月圆之日)而非秋季之半。我们艺术地认为,秋分既已祭月又为何演变一个中秋呢?唐代欧阳詹《翫月诗序》从诗人的角度提供了答案。他说:“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换句话说,八月之中,圆月之夜,寒暑均称,最富有诗意。由秋分祭月衍生为中秋祭月,全因月的艺术感染力。 《全唐诗》月的词频共出现11950例1,以中秋为题的诗歌共81首。由此可见唐代诗人爱月之殷切,诗人将感情寄托于明月,呼应着欧阳詹在《诗序》里所说的话。
圆月的魅力源自于优美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相信在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嫦娥因食西王母不死药,飞升登月。马王堆T形帛画左上角一轮新月有蟾蜍,下有女子飞升,估计画的就是嫦娥。汉代流行西王母崇拜。在一块朴素的汉代墓砖画中,西王母端坐中央,左边玉兔持杵捣药;右边玉兔持灯照明,蟾蜍在西王母正前方跳舞。不知画中的景象,西王母究竟在昆仑山还是在月宫呢?嫦娥飘然仙逝,她正是登月的第一人。后来系列嫦娥登月器还视她为老祖宗呢!之后,唐代玄宗李隆基在八月十五之夜借着道士的法力神通登上月宫。他是登月的第二人。玄宗确认了“广寒清虚之府”的月宫地标,并将月宫仙女的舞曲进行第二次创作,写下《霓裳羽衣舞曲》。嫦娥是神话模式的登月;唐玄宗却是道教模式的登月。两者依靠的是丰富的想像力。
在唐代骚人墨客、官僚贵胄感发雅兴,流行中秋赏月。唐人最爱月色缭绕、柔光泻地。据说唐玄宗年间,一次中秋之夜,正借苏颋与李乂在宫中值班,与其他学士官员设置酒席赋诗赏月。当时夜空无云,圆月裸露,光辉照人。苏颋便说:“清光可爱,何用灯烛。”令人撤走灯火,还原月夜皎洁的本然。唐人的艺术情怀如此之浓厚、审美情趣又如此之敏锐!浪漫的诗意写满在静默娴雅的夜幕里。唐人喜月,以至于亲之、念之的呀!无怪乎司空图于《中秋》诗慨叹:“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直接倾吐唐人的审美期待。根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及《醉翁谈录》的记载,宋代的中秋一片繁华似锦,张灯结彩,丰沛多姿,充斥着节日的欢快和人间世俗浓烈的烟火味。中秋不能缺酒,每当中秋前夕,店家酿成新酒,客人争相竞饮,至午间时分酒已售罄。美酒当配螃蟹。秋天的螃蟹最是丰美,堪称绝品。石榴、榲勃(木梨)、梨、枣子、栗子、葡萄、橘子满眼丰收,红的、黄的、紫的、橙的、棕色的,中秋的水果着实惹人喜爱!宋人中秋热闹之处,家家团圆、户户夜宴,有的宴席设在酒楼店铺,丝竹音乐、欢言笑语,在明月的夜空荡荡漾漾。宋人爱玩月。所谓玩月指摆设果品、酒食尽庆中秋。男男女女焚香拜月,延续着祭月的古老传统。年青少艾衣装楚楚,商铺夜不闭户,游人通宵达旦。据田汝成的记载,明代人在中秋有互赠月饼的风俗,祝愿家人团圆。在杭州西湖,市民中秋月夜乘船游湖,也有人在苏堤上携手唱歌,热闹的景象与白天无异。
中秋是上天的恩赐。在高亢、蔚蓝的穹苍底下,万物收成,如西瓜、桃子、柿子、山楂、柚子、苹果、菱角随处可见。味觉甘甜全是秋季水果的特征。甘于五行属土,位于西南,正当秋夏之际。大地是甘甜的母亲,她正为中秋创造幸福的条件呢!秋季位处西方,五行属金,色尚白,八卦中为兑卦。兑是悦,即快乐的意思。兑象征为沼泽。泽寄托润泽苍生之意,故而万物皆为此而欣喜。形象地说,中秋是一伙镶崁在那令人愉悦的季节里的珍珠玛瑙。
中秋是一个古老的节日,由千百年来古人生活的枝枝叶叶、点点滴滴积累结成的文化果实。中国人对月自古一往深情。我们惯于将情感含蓄、委婉地寄托于月,月俨然是个讯息集散的枢纽。每当抬头看见那素月,内心潮涌的情愫,同样看见月的对方必也是如此的。故此,我特别喜欢曹松《中秋对月》两句诗:“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诗中没有柔弱低沉的幽思,他将中秋寄托团圆吉祥的寓意通过月色投送至千家万户,胸怀宽大、意境开朗。在2024年的中秋,我们通过皎月的柔辉将和平安祥的祝福传达散布于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也传达给世界各国的人民。

参考资料
脚注
1. 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全唐诗》搜索所得,包含字词 "月" 符合次数:11950。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