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危機的問題越演越烈,即便從早在百年前已經意識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的行動似乎並未能解決或改善問題。漸漸環境倫理學、生態學等等的發展開始蓬勃起來,不得不開始對人類的行為進行重大的反思,希望能從根本上解決。
賈探春的身世背景,鑄就了她自尊與自卑交織的性格特點,她對自身身份極為在意,性格中的極度敏感,賦予了這一人物獨特的反抗精神。她在艱苦的實踐中構建了主體化的生命意識和自我價值,但在封建社會中勢必會遭受打壓,外在的環境現實與探春對生命的內在要求產生激烈碰撞,形成矛盾,其人格之“美”就是在這矛盾中展開。
圓仁(慈覚大師,794年-864年)作為日本佛教史中的「入唐八家」1之一,在日本佛教史當中佔有重要地位。
宋代(960-1279)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飲茶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實踐,更被賦予深刻的人文與審美意涵。本文以蘇軾(1037-1101)與陸游(1125-1210)的茶詩為核心研究對象,探討兩宋文人飲茶風尚的文化脈絡及其精神內核。
在中國近代史上,由西方差會開辦的教會大學採用西方教育模式,成立學院及增加科系,憑藉教學質量與學術水平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
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541-604;581-604在位)命人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面建一座新城,是為大興城,其後唐朝繼承並進一步完善都城的建造,後世合稱為隋唐長安城(以下統稱其為長安城)。
沈德潛的詩學以儒家「詩可以觀」的政教傳統為核心宗旨,強調「溫柔敦厚」的詩教功能。其復古詩學體系對唐詩的推崇尤受學界關注,所倡「以李、杜為宗」之說,既認可李杜詩歌中的積極政教意涵,復將二者標舉為唐詩典範。
十九世紀中葉,由於中英雙方簽定《南京條約》,西方傳教士因而有機會遷進香港,建立在華傳教基地。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教會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當中。
當代全球化語境中,生命意義危機逐漸催生文化自覺的生命教育需求。本研究基于《論語》文本,建構儒家生命教育理論體系,揭示其應對現代性困境的啓示價值。
天臺宗的懺法眾多,其中以《大悲懺》的修持最為盛行,自宋代四明知禮法師制懺以來,後世對《大悲懺》的内容多有增減,以致形成各種版本。
南下之際,鄭天挺特意向陳垣辭別,陳垣將其送出校門。1戰爭結束後,鄭天挺從南方回到北平,二人才得以相聚。2這段經歷點出二人於抗戰時期的決擇,前者選擇南下,後者選擇留下。
本研究旨在探討《孫子兵法》的「道」、「全」思想與現實價值。首先分析孫子的兵家思想與先秦諸子思想的異同,論述當中的關係;然後從政治、戰爭、民生上探討「道」,以兵法中提供的策略加上近代戰爭的參考探討「全」的概念;再以「道」、「全」的意義結合《戰爭論》與現代戰爭展現《孫子兵法》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與啟示。《孫子兵法》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在各篇中提供不同的戰術而實現不戰,此靈活性在現今社會中極具借鑒作用。
分享文章
我們使用Cookies提升您使用我們網站的經驗, 當您按"接受"或繼續使用本網站,您自動接受我們使用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