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5.10.10

倫敦老唐人街的滄桑與大眾文化迷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多面體展覽系列」目前其中一個主題,是〈萍寄金山 —— 香港與加州華僑生活〉。超過一個世紀以來,香港都是華工出洋與歸鄉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當中,有關加州以至整個北美相關的回憶比較多,反而英國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全球帝國,華人在倫敦的生活歷史在香港不及前者廣泛傳播。不過,還有不少傳說一直流傳,即使到了今天,在大眾文化領域的影響依然存在。本文嘗試從倫敦第一代的唐人街說起,為在英華人的真實生活點滴與文化迷思做一點粗淺的反思。

2021年荷里活電影《尚氣與十環幫傳奇》全球大收旺場,男主角是香港的世界級明星梁朝偉,他的角色徐文武在舊版漫畫原著其實就是臭名昭著的經典小說人物傅滿洲,而這個創作於超過一百年前的超級壞蛋,正是來自倫敦的老唐人街 —— 小說作者蕯克斯.羅默(Sax Rohmer)說,創作靈感來自當時一樁發生在東倫敦碼頭區的兇案,那裏正是倫敦第一代唐人街的所在地(包括彭尼菲爾德Pennyfields和萊姆豪斯Limehouse),而流言又說兇案跟華人幫派有關。據美國歷史學家的考究(Jeffrey Crean,2024),羅默趁清末義和團之亂引起的「黃禍」恐慌在西方民間社會方興未艾,於是一改過往西方媒體將華人描繪成受害者的慣常筆觸,在1912年創作出主動威脅西方世界的第一個華人惡棍。羅默的算計空前成功,傅滿州系列不只一紙風行,甚或不幸地歷久彌新。

華人海員在利物浦碼頭區勤於裝卸貨物,早在18世紀中葉已經不算罕見,漸次成為英國以至歐洲第一個唐人街的所在地。但東印度公司僱用的華人海員在東倫敦碼頭區比較顯眼,就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了。1910年代末,彭尼菲爾德的華人居民不足二百人,不少視唐人街只是過渡地方,稍作適應之後再搬到另一些可以定居的地方(London Museum, n.d.)。說那裏原來匿藏着一股巨大的邪惡力量足以威脅西方世界,難以置信不是穿鑿渲染。倫敦大學史學家佛吉尼亞.貝里奇(Virginia Berridge)的歷史考據是,居住在萊姆豪斯的華人是倫敦最守法的少數族群之一(Adrian, 1998)。前引倫敦博物館的網絡文章登載了一張筆者十分喜歡的版畫,出處是1920年11月10日的《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生動活潑地描繪了一間尋常典型的中國餐館,茶客當中既有水手、鍋爐工,也有大學生和生意人,標題清楚說明那裏「非常整潔」,而不是道聽塗說所謂的黃賭毒共治一爐污煙漳氣。學者與專業新聞所展示的老唐人街,會不會更加接近歷史真相?

不能說所有小說家都一面倒地惡意醜化唐人街和華人。跟羅默同期的湯瑪斯.伯克(Thomas Burke)就對羅默的種族歧視不以為然,而他的《萊姆豪斯之夜:唐人街故事》(Limehouse Nights: Tales of Chinatown)寫的是華人跟白種女孩的愛情故事。可惜愛德華時代的英國文化失序,輿論焦慮地為種種社會問題尋找替代羔羊,伯克小說的讀者注目的反而是唐人街「奇怪」的異國生活方式和煙館(Witchard, 2007);他們沒有多少人會公允地記得,事實上煙館的主要顧客是當地洋人,而唐人街為數最多的商舖始終是洗衣店、雜貨店和小餐廳  —— 當時倫敦政府對於華人開辦其他商舖根本諸多阻撓。

穿鑿渲染的大眾文化創作連累了華人的現實生活。1930年代任教於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著名記者蕭乾曾經訴苦:「很難找到願意為東方人理髮的理髮師,而租房幾乎就更不可能。」(Witchard, 2012)另一位1930年代旅英的著名知識分子蔣彝,對華人的生活有更加深沉的回憶:「我們中的一些人以沉悶的方式保持距離;一些人拒絕混入圈子,因為他們會被問及許多來自有關中國生活的通俗書籍和電影的難題。」(安妮.維查德,n.d.)難怪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英語文學和文化研究系學者安妮.維查德形容當時的華人活在敵意和社會排斥當中。吊詭的是,刻苦耐勞本是美德,但唐人街華人備受排斥,往往因為他們刻苦耐勞 —— 1909年倫敦爆發英國海員排華騷亂,阻止華工跟船公司簽約,正因華工願意收取低廉工資,一說只是領取不及英國海員一半的薪水。結果需要警察護送華工返回唐人街;但類似衝突一直到一次大戰之後依然偶有發生。

伯克筆下的華洋戀事容或虛構,但在倫敦博物館和英國廣播公司存檔有關Connie Hoe的口述史故事(BBC, n.d.),也許令關心老唐人街華人生活的朋友微添安慰:1922年出生的中英混血兒Connie八歲那年華人父親返回香港省親之後就沒有再回來,母親不久病故,仗義的鄰居將這孤兒撫養成人。在Connie回憶中,唐人街雖然是倫敦最貧窮的地方之一,但也充滿溫暖的社區精神。孩子們都在街頭嬉戲長大,晚飯時間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戶鄰居家裏「搭枱」用膳;街頭巷尾的坊眾都互相認識,同舟共濟。有社區組織會為初來者適應生活,同時維繫和傳承中華文化,比較著名的是1934年成立於彭尼菲爾德的Chung Hwa School,創辦人何艾齡在香港長大,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父親是鼎鼎大名的香港巨富何東;不知是不是基於這個淵源,Chung Hwa School雖然開設在以上海族群為主的彭尼菲爾德,但用粵語授課(Topfoto, 1947)。

倫敦老唐人街在1930年代的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中未能幸免,開始逐漸式微;二次大戰時納粹德國對倫敦的閃電戰大轟炸更將之嚴重摧毁。蘇豪區新唐人街在1960年代崛起,是華人文化在倫敦的新章了。

(鳴謝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高級講師李顯華先生提供私人拍攝作品作為本文插圖。)

老唐人街20世紀初的遺跡所餘無幾。這個矗立在東倫敦碼頭區的藝術裝置「龍門」,是在2000年新千禧年,也是中國的龍年,為了紀念老唐人街的所在地而設。
老唐人街20世紀初的社團遺址幾近絕無僅有。這是當地1980年代成立的新華人社團「東倫敦華人協會」的會址所在。
今天的倫敦唐人街位處蘇豪區,已經不再只是中國新移民的聚落,更是文化多元的寶地,包括世界著名音樂劇的主要表現場域。

參考資料

1.Adrian, J. (1998). ‘Sax Rohmer’. Pringle, D. ed. (1998). St. James Guide to Horror, Ghost & Gothic Writers (pp. 482–484). London: St. James Press.

2.BBC (n.d.). ‘KS3 History: London’s Chinatown during World War Two’, https://www.bbc.co.uk/teach/class-clips-video/articles/z4jg92p.

3.Crean, J. (2024). The Fear of China: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4.London Museum (n.d.). ‘Limehouse: London’s First Chinatown’, https://www.londonmuseum.org.uk/collections/london-stories/limehouse-londons-first-chinatown/

5.Topfoto (1947). ‘The Chung Hwa School in Pennyfields’. Photoconsortium, https://www.photoconsortium.net/thousands-are-sailing/the-chung-hwa-school-in-pennyfields-1947/

6.Witchard, A. (2007). ‘A threepenny omnibus ticket to “Limey-housey-causey-way”: fictional sojourns in Chinatown’.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4 (2). pp. 225-240.

7.Witchard, A. (2012). Lao She in Lond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8.安妮.維查德(n.d.)。〈老舍《二馬》導讀〉。大英圖書館中文官網,https://www.britishlibrary.cn/zh-hk/articles/mr-ma-and-son/

羅靜一先生

羅靜一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曾任教於澳洲伍倫貢大學香港分校(香港伍倫貢學院)。目前參與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的課程編撰工作;公餘參與香港「跨文化研究學會」的文化推廣活動。

羅金義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東亞焦點叢書」和中華書局(香港)「一帶一路與亞洲叢書」的策劃主編,跨文化研究學會顧問。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